真正认识合肥这座城市,是从磨店开始,2010年之前从未到过这里,2010年之后大学生活从这里启程。初到,被它的荒凉震惊,相处,被郊外的宁静洗涤心灵,忆起大学生活的美好,一切都与它息息相关。
那时,*爱的便是与同寝室的姐妹们去街头巷尾觅食,文忠路上的烧烤店、学府路上的鸡蛋灌饼、磨店街上的土菜馆,现在每每想起,依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食物在味蕾中绽放的美好。
在大学时代,名叫“川人”的川菜馆便是学校门口的标配,几乎每个大学校门口都有这样一家甚至多家平价川菜,来自四川人的手艺,重油重盐口味重,食堂的饭吃的不赶口了,去这儿搓一顿,都是那个时候*好的“大餐”。
上完课的晚上,尤其是夏天,*想做的事情就是撸串,不管是开心的晚上,还是失落的晚上,能有一群小伙伴陪着,凑着碳*,就着啤酒,看星星、看月亮、谈人生、谈理想,青春那些小事儿篆刻的印记,在那些日子里流淌着至真至情。
龙虾、花甲、烤串,这些东西自带拉进距离的特质,这家店的烤串在09年刚在附近上大学的时候便有了,一直开到现在,重装了门店、门头,就像来往的食客,也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了。
“29元一位”,“五人同行一人免单”,这样的优惠,不在学校附近找,哪里还有?每当在学校吃素吃多了的时候,总想挥霍些**补点脂肪。
这样的烤肉店毕业后真的很少见到了,烤肉的肉片或许不会很大,肉的种类也或许不会很多,选择可能也没有很广,但就是这样一间几平米的小店,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来说,真的算是丰盛级别的加餐“小灶”了。不吃到吐都不得出门!
之前开在太湖路的一家老店,**做面条已经十几年了,自年轻时便在上海做中餐,一个巧合让这个厨师接触到了拉面,这样的机缘竟就带了半辈子。
回到安徽来也算是落叶归根,先飞家的面条都是手工现拉现做的,很有韧性,汤面、拌面、炒面样样都有,种类也很齐全,面汤口味是红汤偏重的,牛肉片、牛肚都卤的很好吃,牛筋卤的非常软烂,一点也不会咬不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