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**次来成都是2000年,一个人来旅行一周。2004年到大凉山参加教授的研究计划,回程又在成都待了几天,每次都花很多时间游走大街小巷,尝试很多小吃,印象特别好。”庄祖宜观察到的成都人,人人都对于能生活在成都感到幸运且骄傲,也很热情地想把这个城市*美好的一面分享给外来的客人。
作为美食作家,庄祖宜自己也没料到,她的作品——通常是摆在书架美食类别上的《厨房里的人类学家》,会成为一本变相的励志书。
许多在学业、事业中陷入困顿的人,会不自觉捧起这本书,从这位由人类学转战厨房的奇女子身上,寻找“改变”的力量。他们甚至会去庄祖宜的社交平台留言,声称也要改行当厨师,去纽约、巴黎念一所厨艺学校。
“我可能会一盆冷水浇来,你不是想学厨艺,你只是想去纽约、巴黎。”说话轻轻柔柔的她,一针见血,点出真相。
庄祖宜的记忆里,从小到大,都有一种焦虑感,这并非同龄人常见的“怕考不上好高中、好大学,找不到好工作”,而是担心寻不着自己的理想志业,不能像父母那样。这种持续至今的关联性,还要从她“被放养的童年”说起。
有段时日,庄祖宜和姐姐前后脚出了书,走到哪儿,总有人问:你爸妈怎么教你们的?她总是答不出来。因为,她有一对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父母。
母亲有一把好声音,想学音乐,外公又不准,只能念了师专,在幼儿园、小学当老师。直到28岁,才有了保送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机会。“姐姐跟着妈妈上课,我刚出生不久,被送到一个老阿姨家照料。”庄祖宜说,等母亲以**名的成绩从师大音乐系毕业时,还有老师打趣,说一直陪她上课的大女儿,是不是也修满了学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