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来想好好看一部美食电影的我打开了《美食、祈祷和爱情》,却发现像打开了一本包含旅行、美食、心灵鸡汤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指南式杂志。这是我的问题,因为*初看到它的另一个网译名《饭祷爱》时,我对它的期待有一些偏差。
生活在纽约的人气作家伊丽莎白生活优渥,工作顺利,还有个帅气潇洒且深爱自己的丈夫,看上去拥有所有人都艳羡的美满生活。然而,伊丽莎白却日渐感到空虚和迷茫,她不顾朋友们的劝阻,和丈夫离婚,和年轻艺术家恋爱,却依然无法得到内心的满足,于是她决定用一年的时间,旅行意大利、印度和巴厘岛,踏上寻找自我和内心归属的旅程。
说真的,这个故事梗概听上去就有股再浓郁不过的心灵鸡汤气息,充满了范本式的中产阶级矫情感。女主的心灵困境在为生计奔忙的工薪阶层看来,很可能是闲出来的毛病。
但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问题,不能因为从你的立场看来这问题显得无病**,就丧失去了解的耐心,不然也就谈不上去理解并评价这部电影。
*先,片中伊丽莎白所面临的问题,其实对观众来说,并不陌生。事业上,虽说有所成就,但目前灵感枯竭,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;婚姻中,丈夫对自己的生活安于现状,天天将各种各样的“梦想”挂在嘴边,却缺乏行动力,实际上丈夫所期待的,只是与伊丽莎白孕育后代,过着温馨寻常的家庭生活。
但明显,对伊丽莎白而言,一般意义上的完满家庭生活,无法满足她,反而让她感到束缚和无措。按部就班的庸常生活,与充满**的诗与远方,是所有人的两难选项。只不过在伊丽莎白这里,她的心灵困境更加强烈**。心灵想要什么,身体就会为之去找寻。但伊丽莎白到底想找的是什么?
在众多心灵鸡汤中,“寻找”这个词后面通常接的是“自我”。其实在我看来,这是个伪概念,“自我”是自己建立起来的,靠满世界的“找”,无非是从吸引我们眼目之物中截取片段,东一句鸡汤,西一种穿搭,零零碎碎化整为零来拼凑所谓的“自我”。终归只是种装饰性“自我”。伊丽莎白认为自己的问题是:“我从十五岁之后,就一直在谈恋爱,从来没有和自己一个人相处过。”而她每次在恋爱中都会不自觉地向对方的生活方式、甚至穿着风格趋同,成为另一个对方。伊丽莎白在恋爱中,轻易丧失自我。其实是尚未建立起一个坚固的自我,既然没有,何谈寻找?
离婚后,她迅速陷入与年轻男人的爱情,似乎习惯于用爱疗愈自己,那她是在寻找爱情?也不是,她依然无法从这段关系中得到满足和平静,并不顾恋人的挽留,踏上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