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名片,是辽宁精神的生动载体、是辽宁文化的底蕴所在、是辽宁故事的*好题材、是这片黑土地昂扬向上的*特标志,更是辽宁振兴与发展的底气所在、实力之基和行动抓手。这些名片代表着辽宁的气质和形象、寄托着辽宁人的追求和梦想,是辽宁4300万人的骄傲!
今日,本报将推出“辽宁名片寻访录”大型系列报道的*篇,本报采用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、互动小程序、漫画、H5页面等形式,通过报纸、移动客户端、**、微博各个平台,讲好这些名片的深厚底蕴和生动故事,传播好辽宁声音,唱响辽宁品牌,为推进辽宁振兴发展鼓与呼。
6月18日早晨6点,工人们陆续进场,张海涛在工地外点起一支烟。25年前,这里是他的婚房,只有90平方米;现在,这里是他的河蟹养殖和深加工厂房,已经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。
1993年,23岁的张海涛迎来了自己的新娘。大喜之日,他却眼里含泪——买婚房举债2万元,结婚时手里的现金只有150元,给媳妇**的聘礼是一件60元的衣服,俩人连一张结婚照也没拍。
1993年是张海涛人生的转折点。那一年他成了盘锦河蟹产业创业者中的一员。他的奋斗故事“三起三落”,像一个光点般折射出盘锦河蟹“爬”向全国的艰难历程。
河蟹生长期一般为两个秋龄,**个秋龄从大眼幼体长到纽扣大小,被称作扣蟹;第二个秋龄才能长成成蟹。因为没*,张海涛便在村道口收扣蟹,等到上秋养成时卖给盘山县的南方客户,一斤能挣3-5元*。
“**能*五六百,好的时候能上千。”结婚当年,张海涛就靠收蟹*了8万元,获得了人生的**桶金。*到*后,张海涛觉得只靠收蟹倒卖是不行的,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养蟹。
结婚第二年,张海涛还上了结婚买房欠下的“饥荒”,又投入2万元*买了大眼幼体,雄心满满想要*大*。但没想到的是,买回来的蟹苗几乎全死了。张海涛不信邪,继续往里投*,靠着收蟹的收入补贴养蟹的投入,那段时间一年得搭进去2万元*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