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关村创业大街钟楼*大的显示屏上,内容的关键词依旧是 2015 年流行的移动互联网。但混迹于此的常客都知道,咖啡馆里的面孔早就变了。资本寒冬后沉寂了两年,这里正成为各种币圈信息的中转站。
创业大街很久没这样热闹了。表面上看, 2 月的创业大街显得有点冷清,除咖啡馆前排列整齐的活动指南,很少能看到人走动,偶尔有人出现,裹紧大衣,在街边小吃店买了饮料后匆匆离去。与街景截然相反的,是咖啡馆里*热的区块链活动。
4 个月前,央行七部委发布ICO禁令,中关村大街里外都透着凄凉。而从 10 月份开始,被禁止为区块链相关活动提供场地的创业大街,开始外冷内热。咖啡馆的大厅里,身穿黑、灰色的创业者紧盯着电脑,等待着约客前来。而在隐秘的会议室中,咖啡馆则成了区块链孵化活动的主场。
**咖啡 3 楼的会议室里,正进行着一场数字币暴跌后的投资指南会议。原定两点开始的会议室,在两点前已坐满。五十平米左右的狭小空间里,容纳了密密麻麻的近百人。空间的紧张使得每个人的椅子前后脚紧贴着,留出的缝隙甚至不足以人们进出。
两点会议开始,到了三点,人还在络绎不绝的进来,杂乱无序的座位空间被再次压缩。先来的人挪到了讲台边,后来的人则见缝插针地围站在*后排或后门边。
PPT每翻一页,现场的手机便立马举了起来,后排的人索性站起身来拍。晚到刚进门的人,甚至书包都来不及放下,赶紧拿出手机举过头顶。这是一场付费的区块链会议,参与者每人缴纳 50 元“场地费”,所有来的人都不愿错过那些看似能让自己一夜**的信息。
创业大街还是老样子,深灰色的建筑冷眼旁观着随风**红又遇冷而来来去去的创业者。但这些来了又走的人,却在每个或热或冷的时刻发生着变化。
主讲人刘君(化名)分享了前两天参加美国硅谷的区块链大会的见闻后,开始主力宣传自己的社群计划,其中包括付费群和token计划。不久前他还在公号中痛斥大佬们利用信息不对称*外快的行为,但现在,他也成为了其中一员。